遗留在畲寨里的志愿军军功章
赵华甫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由中华各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当时居住在畲族村寨里的一批优秀青年,和全国各族青年一样,积极应征入伍,用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异国的战场上,建立功勋。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笔者深入麻江县金竹街道六堡、隆昌、仙坝等畲族聚居村寨,寻访到了一批当年志愿军战士留下来的军功章,见证了畲族青年在战后硝烟中的那段不平凡岁月。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后人。
下面我把我在畲族村寨里见到的志愿军战士留下来的军功章呈现给大家,以示对他们深切的怀念。
赵枝连(1926-1999),东家人(现认定为畲族),麻江县金竹街道六堡村紫竹寨人,1926年生,1951年6月应征入伍,为六堡村早期入伍的志愿军士兵之一。参军后在铁道兵团二团七连任炊事员。1953年10月他因安心炊事员工作,以身作则,积极带领大家完成任务,对粮食蔬菜保管较好,荣立三等功。1956年复员回乡后,一直在六堡村默默无闻的生活,从来没有向上级索要什么,直到1999年悄然离世。他虽然没有显著的战功,但我认为他干的活儿跟上甘岭战斗一样光荣,他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王永维(1914.5——2012.2),男,东家人(1996年认定为畲族),中共党员,麻江县金竹街道隆昌村枫香寨人。
王永维1914年5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东家人农民家庭,七岁起开始在家学做农活,十一岁替人家放牛,十八岁给人家做工,二十四岁回家务农。三十四岁(1948年9月)被国民党抓兵到在孟良崮战役战败后重建的七十四师(前任师长为抗战名将张灵甫)五十一旅一五三团(团长毛如德)三营九连当兵,三十五岁(1949年1月)于淮海战役被俘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二十六师七十七团一营一连战士,二十七军八十师二三九团一营一连战士。一九五零年十一月赴朝参战,连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师二三九团一营一连战士、副班长。一九五一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五三年十月复员回乡务农。
在部队,王永维作战勇敢,在朝鲜新安里战役中,占领木山头时,敌人用猛烈的飞机大炮作掩护反击,当时他带领步兵巩固阵地,脚冻坏了两个指头,仍然坚持战斗。连续完成了四次战斗任务,打死敌人二十多名,缴获了很多武器。他积极工作,每次行军途中,他除了背自己的装备外,还帮助别人拿东西,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圆满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他苦学文化,在部队短短几年,他在艰苦的战斗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中,坚持学习,从一字不识文盲能识500多字。为此他多次获得上级表彰,曾荣获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四次。
回到家乡后,王永维遵纪守法,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参加过贵州林东煤矿工作,之后长期在家乡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参加民兵建设。他为人正直,敢说敢干,维护集体利益,不谋私利,勇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受到当地人们的尊重。
王永维一生清贫,但他从来不向上级组织伸手,直到2006年他九十二岁高龄时,才享受上级定额发放每月152元(最高每月319元)的抚恤金补助,他从来没有怨言。直到他去世,他还居住在低矮的木瓦房里,家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政府送给他的30寸彩色电视机。
王永维老人晚年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于2012年2月去世,享年九十八岁。
王承恩(1927-1987),原名王长林,男,东家人(1996年认定为畲族),1927年6月出生于,麻江县仙鹅村(现麻江县金竹街道仙坝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八岁开始学干农活,十三岁种田,十七岁卖杂货做小生意。1949年5月二十二岁的王承恩卖杂货至贵州省龙里县,被国民党抓兵,编入国民党八十九军人力输送团,同年12月在贵州省晴隆县随部队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十七军五十师一四九团一营二连战士。1950年随部队在贵州境内参加剿匪斗争,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2年2月在朝鲜西丰山加入共青团。
王承恩同志自参军后战斗非常勇敢,在朝鲜果山战役中,由于副班长生病拉不动机枪,他不顾一切的扛上机枪冲上去,消灭了三十二个敌人,并缴获了大批胜利品。在这次战斗中,他浑身是伤,身上留下了不少弹片,荣立二等功。在朝鲜西方山战斗中,他担任烧木炭的任务。他认为上级安排的烧木炭也是战斗任务,他积极投入工作中去,认真负责,埋头苦干。别人两个人拉的木头,他一个人就拉走了。他不但自己积极干,还鼓舞士气,激发大家加油干。他说,同志们,虽然我们的任务艰苦,但也是帮助部队完成战斗任务!就这样在风雪交加的寒冷气候中,在敌人的飞机大炮轰炸下,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由于他工作踏实,作战勇敢,因此荣获国际三等功二次。
王承恩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没上过学,不识字,他参军到部队以后,积极参加部队识字班学习,摘掉了文盲帽。由于他学文化积极,他在识字班任班长,后来又当上了文化教练员,他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成绩差的同志,完成教学任务。他不仅教学能力强,做思想教育工作能力也很强,尤其是新同志到部队以后,他经常帮助过不惯军营生活的新同志解决思想问题,如新同志没有衣服穿,他就把自己的衣服给新同志穿。由于他以身作则,在他的帮助下,新同志进步很快。因此他在班上的威望很高,同志们很信任他。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思想坚定,意志坚强,对党忠诚,服从命令,团结同志,不说一句牢骚话,因此上级每次交给他的大大小小任务,他都能顺利完成任务。1953年参加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回到北京,参加五四青年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期间按照上级安排,先后到镇远、铜仁、都匀等专区进行归国报告。
朝鲜停战后,王承恩同志于1954年到黑龙江学习水利、农具、泥水洗种法等农业水利技术,1955年返回部队驻湖北,到炮兵学校学习半年,1955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驻湖北时,当地老百姓的小孩子掉进水塘里,他看见了,不顾自己生病,也来不及脱衣服,直接跳进水塘里去把小孩就出来,荣立三等功。
王承恩同志在部队期间,总计荣立二等功2次、国际三等奖2次、三等功1次,共获得师嘉奖2次、团嘉奖6次、营嘉奖3次。
1956年3月王承恩同志响应上级的号召,转业回家,先后青年团支书、乡武装中队长。同年6月参加县水利科,任水利辅导员直到1957年9月转为技术干部。之后又转到县种子公司工作,历任技术干部、经理,直到退休。在种子公司任职期间,他先后带领技术员到海南学习杂交水稻制种,回来后在本县下司隆堡等地制种育苗推广使用,为全县粮食生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王承恩同志都发扬舍己救人的精神。有一位曾经在种子公司工作过的老人回忆说,有一年,他和王承恩同志到榕江县进行马铃薯选种,时值冬天,天寒地冻,他们走到一座桥头,由于路面结冰,他滑倒在桥头,当时王承恩手疾眼快,立即抓住他的手扑倒在地上,利用身上穿的军大衣增大摩擦力,才没有滑下桥头去,救了一命。
也无论在什么时候,王承恩同志从不提之前的功劳和荣誉。王承恩同志的亲属回忆说,每当人们问道他过去的功绩时,他总是说,那些事都过去了,提他干什么。有人劝他拿出那些奖章去向组织提要求,增加工资,他总是笑笑说,工资该是多少就是多少,组织上会算好的,还提什么要求?
他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无怨无悔,直到退休、去世,没有向外界透露他的一点功绩。王承恩同志1987年去世,享年60岁。
赵会恒(1922——2013),男,东家人(1996年认定为畲族),麻江县金竹街道六堡村玉头寨人。1951年6月应征入伍赴朝参战,先是在西南军区新兵训练营集训,不久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赵会恒个子高大,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师二团一营三连任战士、副班长,先后参加五次战役,历经千辛万苦,横跨三八线。与赵会恒同在一个班并肩战斗的还有同是东家人的下司镇长江村大寨人田儒顺。1952年1月22日,赵会恒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165高地现场抢修中,遭到敌机轰炸,弹片炸伤了赵会恒的腰部,炸断的铁路轨道压坏了他的右脚指头。离自己不远的战友田儒顺当场被身亡,头部被炸飞离身体几丈远。轰炸过后,赵会恒忍痛抱回战友的头颅,与身体和在一起,用修铁路的枕木做棺材,含泪将战友葬在朝鲜一个叫凉水井的地方。1953年7月,经过中朝人民三年的浴血奋战,美帝国主义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签订停战协议,赵会恒奉命随部队回国。赵会恒老人是三级残疾军人,晚年国家每年年给他3000块钱的生活补助,在他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还能唱那首雄壮的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赵会恒老人2012年去世,享年91岁。可惜的是,由于老人家里发生过火灾,我没有看到他的军功章,但我见到老人原部队里的连长给他写的证明材料,充分证明他是一位有功的志愿军展示。
(作者单位:麻江县隆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