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纪念专栏 > 正文

从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之路的成就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08-12 17:42:38 来源: 浏览次数:

 

                                                                  ◎宋丰艳
 

  一、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一)制度确立阶段

  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序幕。

  重新确立了农村经济金融制度。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五条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办理农村金融各项业务,执行国家金融部门的职能任务”的规定,表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政策规定、规章制度、经费开支、人员管理、职工福利待遇等同于银行执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从此走上了“官办”的道路[1]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制度转型阶段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也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1993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金融体制改革要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目标。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创新深化阶段

  当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也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整个国际的局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与时俱进,继续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化改革、谋求创新发展。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农村改革中的工作重点;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巅峰期。

  二、从改革开放到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助力脱贫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中披露的数据,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37年间(1978-2015)总共减少了7.1亿,我国减贫工作的卓越成就推动了全球贫困人口的下降。联合国发表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中国在其中的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探索出“三轮驱动”的扶贫模式,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二)文化提高开放思想

  从1978年,面对十年“文革”动乱的满目疮痍和百废待兴的现实局面,文化教育领域也自上而下开启了重新探索的步伐。先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引领,打下了青年思想教育转变方向的坚实思想基础;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全面地评价了党的历史,总结了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时期创造的新鲜经验,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为青年思想教育扫清了思想障碍;继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拉起改革开放总序幕,以“三个保证”为总要求为青年思想教育指明了具体的工作方向[4]。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思想经历了反思、混沌、务实、自信的变化,在行为上也由原来的奋斗、逆反,变得自强、率性起来。

  (三)生态改善乡村振兴

  在日益注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今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居住社区环境的完善和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而为了更好地加强对生态宜居社区环境的营造,切实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5]。“生态宜居”就是在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时,保持乡村的自然生态,让乡村蕴涵的生态文明价值逐步凸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首要基础,面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历史欠账多,整治难度大等难题,首先要正视问题,统筹谋划,创新驱动,科学规划,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区域城乡总体布局,加大力度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多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宜居家园,加快推进乡村振兴[6]。

  (四)社会保障人民幸福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农民脱离土地束缚的激励机制。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对迁入城镇定居,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让农民以土地承包权换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促进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召开的全球社会保障大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贡献奖,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保障持有高度评价[7]。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就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的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让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7]。

  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么样的一个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建设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而“精准扶贫”既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8]。为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全面部署,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再接再厉、精准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3]。在全力以赴势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下,乡村振兴应着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青年思想教育、生态环境发展及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农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在逐渐提高,因此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金融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变其资金来源单一和不稳定的状况,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其次要充分调动农村四大国家金融主体机构的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和“三农”贷款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农业项目、乡镇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业贷款资金的运用效率[1],同时建立国家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国家金融机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规范、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活动,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补充的作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而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的主体,农村青年则是主体的重点,因此,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和目标,这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农村一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了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的发展刻不容缓,农村青年的思想教育问题也应尽快提上日程[9]。

  (三)坚守生态环境发展底线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两者的有机联系、内在统一。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不发展,就业和收入就上不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就缺乏力度,社会稳定就可能出状况。”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防止滑出合理区间,都是我们必须要守住的底线[10]。

  (四)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重获新生。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有感情、有期待是分不开的;人民群众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维护自身利益与权益的力量是巨大的;与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是密切相关的[11]。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进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新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新时代中国的伟大事业乘长风破万里浪,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万芳.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时代金融,2017,(4):65-66.

  [2] 方圆.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简介[DB/OL]. http://guoqing.china.com.cn/2012-08/30/content_26378268.htm,中国网,2012-08-30.

  [3] 宋洪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扶贫实践[DB/OL]. http://www.71.cn/2018/1023/1021706_3.shtml,宣讲家网,2018-10-23.

  [4] 蒲清平,杨聪林. 改革开放40年青年思想的演变历程及思想教育的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8.04:20-27.

  [5] 郑显鹏. 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环境与发展, 2018,(2):182-183.

  [6] 解睿,何燕,樊晓璐.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乡村振兴[J].经济师, 2018,(11):80-81.

  [7] 陶玉.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DB/OL]. http://www.71.cn/2018/0925/1018913.shtml,2018-09-25.

  [8] 肖正中,陈熹,杨秀春,谭健.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讨——基于施秉县新光村扶贫实践[J].湖南农业科学,2017,(6):98-101,106.

  [9] 徐云秀. 当代农村青年思想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06.

  [10] 易利龙,颜伟,蒋铁. 对贵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思考[J].贵州林业科技,2018.08,46(3):61-64.

  [11] 刘德中. 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J].阅江学刊,2018.07,(4):5-11.

  (作者单位:中共施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