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凯里市为例
潘万春
近年来,凯里市为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运用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的“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的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取得明显成效。
一、凯里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凯里市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个镇7个街道、216个中心村,全市总人口592949人,其中农业人口364942人。2018年,出列贫困村50个,脱贫1300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37%;流转土地3.8万亩,建成种植示范基地88个和畜禽养殖基地20个,商品蔬菜、水果、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累计种植28.9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增加到348家、种植养殖大户增加到178户、家庭农场增加到44个、家庭农庄增加到44个,组建街道乡镇工贸公司19个、村级集体经济公司168个,在76个试点村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已通过省级验收,全年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2.89亿元,带动2.6万农民增收。
二、凯里市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做法和成效
1.深入实施产业革命“八要素”,农业发展方式步伐加快转变。一是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2018年一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4.5859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去年4.5个百分点;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玉米改种5.83亩,建立“一减四增”示范点17个,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69亿元,增长7.4%。三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服务项目建设卓有成效。2018年荣获“中国蓝莓果酒之乡”称号、“凯里香葱”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评审,完成10个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银田物流园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四是调整思路,开拓创新,制定出台了《凯里市2018-2020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试行)》(凯党办发〔2018〕10号),顶层设计、高位谋划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确立了商品蔬菜(含食用菌和茶叶及中药材)、精品水果、苗木花卉、畜禽养殖等“四大产品”为我市主导产业。
2.紧盯项目带动和经营主体培育,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黔东南苗鑫中药材有限公司,发展种植地兰中药材;引进贵州众仁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立银杏加工厂;引入剑河县珍源公司,采取PPP模式,在舟溪镇辽阔大坝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余亩;引进发展八月瓜产业、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等等。切实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凯里市已建成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风洞万亩晚熟葡萄示范园区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下司农林生态园、金水湾生态农业旅游园、炉山甘坝生态循环农业园3个州级园区、建成格冲党建扶贫园等20余个县乡级园区,带动了地区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畜牧、药材等特色山地农业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有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凯里市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1家,专业种养大户166户,家庭农场366个,家庭农庄44个,尤其是全市的贫困户产业组织化程度、农村产业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模式,主推农文旅一体化、产加销旅一条龙,农村电子商务与特色种养殖业配套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已培育园区经营主体12个,其中: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个、州市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个和大型农产品综合物流园1个。
3.严格执行农产品监测制度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仅2018年上半年就上传种植类农产品溯源追溯样品检测135条,上传蛋溯源查询条形码68条,上传畜产品溯源查询条形码2856条;通过农产品监督抽样、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地理标志等,有效的保障了农产品安全质量。2016年市政府出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对水稻、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实施政策性保险,与平安保险公司签订了农业保险协议,由市政府出资农业担保基金1亿元,全面推进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市场风险担保工作,有效缓解农业产业发展风险高的问题。
4.注重农产品产销衔接和冷链物流配套建设,稳定销售渠道、稳定利益联结。一是与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单位达成农产品配送协议,掌握需求,保障供给;二是举办周末扶贫大集市,就是深入各个行政村,收购农产品,尤其是贫困户农产品,建成了10个社区扶贫农产品直销点,为农民增收231.67万元。三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云南河口农商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常年收购;与明阳食品、千里苗疆、田园食品、亮欢寨签订辣椒订单5400吨、番茄订单1200吨;四是抓冷链物流体系配套,已建成1000吨以下冷库2个,2万吨库容冷库建设已启动,同时将配置规模相当的冷藏车。五是注重农产品售后的跟进,及时掌握农产品销售的价格情况、质量情况、食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合理界定需求方需求,合理界定供给方需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稳定利益联结,保护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在产业链条中的利益,使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农户,尤其是贫困户。
三、凯里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实施山地现代农业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一是因为凯里地区大部分村寨的田土分散,修建机耕道成本太高。二是一些产业项目,尤其是扶贫项目在前期规划上,缺乏对基础设施的全盘规划,且未能保证后续资金的持续投入,再加之农村多数青年劳力外出打工,自主发展产业的动力不足。
2.在推进农业产业改革发展中资金缺口较大。凯里市农村发展欠账较多,特别是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另外,农业产业项目投入大、见效慢,土地遗留问题较多,土地流转困难,产权担保融资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对农业产业项目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推广建设的农业产业园区周转资金缺乏、项目融资困难。
3.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动力不足、经营效果不明显。目前,农业产业合作社产业发展仍缺乏针对性的配套政策,部分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容易,真正动起来难,有依赖思想,认为是政府要成立的合作社,要带动贫困户,那一切都靠政府,一遇到问题或困难,就原地不动、停滞不前。一些合作社经营方式没有改变,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境地。
4.农产品保险尚未全部覆盖,农业产业管护探索创新不够。目前,凯里市对水稻、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实施政策性保险,但对蔬菜、水果、牛羊及家禽养殖等尚未实施农业保险,有待创建新的保险机制,开发适合广大农村的优惠保险机制及产品。另外,“重建轻管”现象仍然存在,导致部分蔬菜、水果种植基地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长势不好,难以实现预期效益。一些项目推进不及时,倒是实现了连片生产,但栽种滞后,严重影响了产出和效益。
5.缺乏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管理人才。现凯里地区农业的发展,合作社、企业公司、产业园区等的经营管理者,大多都是以村寨种养能手、大户、在外打工的党员、能人、村两委成员等人员为主,没有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专业团队,种什么还是自我说了算,整体规划也难实施,导致合作社多,生产发展难统一,种什么变化快或是半途而废。另外,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发展过程中免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违反合同或协议规定,如何规避问题,则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者。
6.缺乏一条龙式的加工企业。现凯里市农产品加工主要有中成药、红酸汤、米粉加工、配合饲料、啤酒、蓝莓、茶叶等产业。多数为家庭作坊式加工,规模小,设备较落后,缺乏肉食品加工、蔬菜及水果加工等加工产业,未能很好带动种养殖业的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小(11.5亿元:28.11亿元)。
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对策建议
1.打好发展山地现代农业产业的基础。一是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山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图,尤其是做好近期规划。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利用好发展现代农业政策,利用好农业现有资源,抓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要发展现代农业,要长期稳定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土地是根本,那水利就是命脉,要加大成片地区农田水利的长远规划和建设,让农田水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大对农业产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强化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和技术支撑。更要注重农业产业的衍生产业,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比如:利用凯里苗医药产业、旅游产业、原生态美食,开发带动养生产业;利用凯里优良的空气质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开发养老产业等等。三是牢牢记住“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个基本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以“农民”为本。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所以说,培育农村产业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农村经纪人,培育农民新思想、新理念,培育农民职业专业素质,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有力的基础保障。
2.创新资金使用方法,发挥其最大效能。一是整合现有资金(专项资金也好、特惠贷也好、小额贷款资金也好等等),形成资金合力。结合村寨实际,结合乡镇实际,结合凯里市实际,尤其是市场需求,可跨村、跨镇用入股方式统筹项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如:村与村之间的资金整合、项目与项目间的资金整合,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投资什么产业,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好本村资源,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这就要求村两委、镇级政府、市级政府精准掌握本村本镇本市农业资源,做好资金使用规划。同时赋予村组织一定的资金使用自主权,期间每个村或两个村可配备1名农业法律顾问,指导农业项目资金使用规范,不违法;支持、鼓励村级组织的大胆实践和创新,可因村施策,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运转体制机制,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三是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资金合作与协调、产业合作与协调、产销合作与协调等等,打破家长式、同姓式及长期单打独斗式的单一方式方法,让有效的资金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3.围绕市场需求生产,让农村组织、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建立好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发布市场需求信息,这一层面需专业团队或政府专业部门来做,了解市场需求,明确供给定位,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精品化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积极鼓励农户采取联办方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资金、技术等入股创办专业合作社。组建生产、加工、销售等关联专业合作组织,组建跨区域的行业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制定农产品营销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发展生产规模,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效益。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用管理企业的模式,加大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市场经营主体的财政投入,健全经营主体培育的扶持机制,吸引企业、各类经营能手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增收的带动能力。
4.扩大农产品促销渠道和创新农产品促销方式,提升农产品价值。没有销路就没有出路,提高农产品质量、创优农产品品牌、拓展和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一是围绕市场做文章,充分整合政府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探索诸多合作社生产、销售合作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及价值。二是扩大与“农校、农超、农企”等对接的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卖方与买方建立长期、积极、稳定的供需关系。三是要调好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把突出“绿”字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最基础的保障,全面提升本地农产品品牌价值,增强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快建立稳定的省内外销售网络,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合作社联合销售经营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全力推进“凯货出山”、“凯货进京”、“凯货入杭”。同时,在贫困村建立农产品定向直通渠道,建立农产品电商网店,确保农产品种得出、有销路、卖好价,稳定增加农户收入。
5.树立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一是利用网络手段(尤其是微信—简洁、快捷,可文字可语音可视频)全面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村农业现代实用技术;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引导村民树立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最终还是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实践,只有农民自身发展意识增强了,发展观念转变了,发展方式改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稳步推进。二是探索、实践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敢于把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把技术能手培养成党员,把村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各村发展实际,通过不同培训方式、按需求内容有的放矢的进行培训,增强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三是注重需求方的供给,强化供给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好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市场化主体的指导和服务。探索组建“打包式”服务团队,服务供需双方,适应市场化发展。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民营农技服务机构采取技术托管方式,承包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技术服务。成立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小组或采取有效的校企联合或与科研院所联合的攻关的体制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农产品价格。
6.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松劲,把建设党建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是建设党建农业产业园区,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精准度,推动“八要素”在园区生动实践。产业选择要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因地制宜,统一科学规划,避免同质竞争。目前,凯里市成立的合作社大多实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好,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党建农业产业园区的设立可以突破地界局限,实现合作社以强带弱。技术服务设在园区,农技人员就可提供系统长期的精准服务;农民培训上,有了园区这样一个固定的培训阵地,园区覆盖范围内劳动力总量及构成、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就很容易摸清了,一个园区就有一个主导产业,培训什么内容、培训多少人、怎么培训就非常精准,培训地点近了,实训就在当地,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二是建设党建农业产业园区,使发展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以三棵树格冲党建农业产业园区为例,园区覆盖格冲、板新、平丰、浪寨和欧瀑等8个村,其中贫困村6个,园区耕地面积为8620亩,总人数117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7户3778人。在未建园区之前,两村的农户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水稻,按照玉米680元/亩、水稻1200元/亩的产值计算,建园前的农业产值在775.8万元左右,平均亩产值为900元。园区建成后,通过发展精品水果、苗木花卉、林下鸡养殖、蛋鸡养殖、青钱柳等产业,实施“三变”、“三捆”、“十户一体”模式,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党员捆绑、产业捆绑、旅游捆绑,园区产业生产总值达1.5亿元。格冲村也由几年前的空壳村变成目前每年收入几万元,集体经济总量达50余万元的先进村。已带动农户800多人,并将覆盖带动格冲村、欧瀑村、平丰村、浪寨板新村贫困户516户2210人。三是建设党建农业产业园区,开创现代农业大发展。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全市约29万亩耕地分布情况及各镇、街道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基础条件合理布局,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确保园区规划落准落细落实,成为推进产业融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园地。其次结合园区资源禀赋,把玉米等低效传统农产品调下来,把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调上去,重点发展酸系原料、精品水果、中药材、苗木花卉等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旅游、林下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生态产业化山地特色生态经济体系。第三注重产销对接,注重风险防范,为园区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推进电子商务、食品安全检测、农村综合信息、农业科技传媒等涉及园区特色农业产业信息服务,围绕“黔货出山”、“一带一路”的目标,做好产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的宣传。通过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销售团队或农村产业经纪人,做好农产品“产销”链接。尤其是销售环节,打消卖不出、不够卖或买不到的尴尬局面,增强产业园区生产动力。制定实施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风险防范机制,做到预警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把损失或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协调保险部门,开创园区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风险保险产品,采取“政府+经营主体共同出资担保”的机制,推进园区主导农产品生产销售风险保险全覆盖。
(作者系凯里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