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征编研究 > 回忆资料 > 正文

看“前世”话“今生”文斗苗寨幸福来

发布时间:2020-09-25 16:53:38 来源: 浏览次数:

 ◎  潘江平
 

  春风骀荡,万物萌生。初春的清晨,走进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薄薄雾砂笼罩在苗寨上方,显得尤为神秘,在苗寨的田间地头,寨头寨尾房前屋后百花争艳其绽放,装点着这600多年历史的苗寨,构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看“前世”曾经的文斗苗寨

  文斗苗寨分为上寨、下寨2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336户1450人,贫困户142户,过去属于深度贫困村,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终于在2017年实现国标出列。在这里留传这样两句话“一碗米一个抬价”“有斤两的学校”来诠释文斗的艰辛和贫穷。这里的古稀老人说道,在以前这里的人们出门就是坡,为生存他们每天上坡,下坡,肩挑背扛,在山上挣扎。在这里他们坐山吃山,修房造屋,取暖做饭取自山中的木柴。吃的粮食产自山岭上的梯田,种菜种棉在山上的黄土地。因地处偏僻深山老林,交通不便,以往的文斗人几乎与世隔绝,有的人从生到死都没离开那片土地,活动范围紧紧局限于村寨和山间田野,能有幸到县城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贫穷是文斗人的大敌,人们在山中早出晚归,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依然解决不了温饱。在山上劳动,有的被蛇咬,被虎吃,被狼叼,被虫叮,在石崖上摔伤或摔死。虽然受各种条件的束缚,但并未阻挡了大家对知识和致富的渴望。龙运宏说道。“在当时为了修好学校让更多人掌握知识,村里积极动员群众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建设文斗小学,从河边挑砂运水泥,买来的砂子和水泥用称按斤计量,在那个时候我们这里没有公路,只有水路,大家就肩挑背抗,一点一点从河边抬材料到寨子,这么陡的路,人空手走路都要歇几歇,大家都很辛苦,个个汗流浃背,想到以前真的是太苦了”。

  话“今生” 喜笑颜开幸福来

  “现在国家真好,爱民如子,让我住上了新房子,以前的房子又漏雨又积水的,一下雨水就要进家,谢谢你们啊!”布满皱纹的姜廷友高兴的说倒。文斗村第一书记龙开喜说道“我们村的老大难终于解决了,他家这里动员了很多次搞危房改造迟迟未做,可以用年来计算动员次数。但是他家的问题急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村两委面前。问题总要解决,最后通过再次沟通,由村里安排人帮其维修,才了大家的心。”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村紧扣县、乡有关工作部署,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指标,开展脱贫工作。紧紧围绕“五个一批”扶贫工程狠抓落实,全力打好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场硬仗,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采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花卉绿化苗木种植60亩,魔芋种植220亩。建成文斗旅游接待中心、四合院、观景台、文斗生态博物馆、公厕、风雨长廊,村文化中心广场和下寨文化活动广场,银杏树观景台;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铺装寨内石板路、硬化入户路3000米,完成硬化文斗村码头公路,建设村停车场;新建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工程。并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口,积极实施改厕改圈“两改”工程,由施工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改造,如今家家户户都使用上了干净的卫生厕所和砖混结构的圈舍,彻底改变农村的人居环境。

  话“未来” 缪力同心绘蓝图

  文斗苗寨曲径通幽,林竹葱茏,鸟语如歌,厚重的历史文化,荫翳蔽日的古树,潺潺流动的江水,契约文书,彰显了这座寨子的魅力。“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在生态园建造一栋专门从事民族服饰加工、销售一体综合楼,观景楼,书画创作中心,生态园商业街,寨门,精品茶油加工,无公害稻米生产,再种植魔芋产业500亩等拓宽就业聚到富足一方百姓”姜达榜高兴的说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坚信文斗苗寨在党和政府大好政策下,用文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万众一心,乘势而上,开足内生动力“发动机”聚焦乡村振兴,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借力乡村旅游,就一定能实现建设美丽新农村,建成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潘江平、田浩呈)

  (作者单位:锦屏县扫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