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征编研究 > 回忆资料 > 正文

茅贡烈士亭修建的经过

发布时间:2020-06-16 16:47:03 来源: 浏览次数:

  

  ◎  张永文
 

  2005年春夏之交,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有一天时任黎平县委书记的杨胜勇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交待说:“县委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有离休老干部在征求意见中建议,要求修建茅贡烈士亭,让为黎平解放事业光荣牺牲的战友英魂永留侗乡,为后人缅怀和纪念,请你们乡认真落实好这件事。”当时我担任茅贡乡的党委书记,接到这个任务后,觉得意义非常重大,既激动又担忧,因为茅贡乡又多了一处红色教育的地方,可告慰英烈,但这件事是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长,难以核实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回到乡里,我立马组织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将县委安排的修建烈士亭的任务向大家传达,讨论如何核实1950年牺牲在乡境内的解放军军大学员,并决定由我牵头,会同县委办开展走访调查核实。于是当年5月下旬,我与时任县委办党史室副主任的成明立同志先后到茅贡、黎平、三都、都匀、凯里、雷山等地对1950年在乡境内遭土匪杀害的四名军大学员的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核实和查阅有关史料,终于使得这件事水落石出。

  四名军大学员遇害经过是:1950年2月底,为帮助新解放的黎平建立地方政权,贵州省委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七军五十一师卫生处政委、一五二团副团长宋茂玉带部队接管黎平,并担任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为加强建政剿匪工作力量,3月20日,团侦察班由榕江护送二野军政大学五分校分配到黎平工作的刘华生、刘干、谌步云、彭基政、童钧、王仲、邱成诗、杨仕明八名学员和送信前往黎平县城,天黑时行自距茅贡3华里的岭快塘(地名),遭土匪杨再达部伏击,护送的解放军先发制人,奋力出击,土匪弃械脱散,缴获轻机枪1挺、马步枪4枝、子弹28发。但彭基政、童钧、王仲、邱成诗、杨仕明五名学员在突击中因路不熟掉了队,童钧、王仲、邱成诗、杨仕明四名学员被土匪截住带到井壁(地名)的老荒田惨遭杀害,光荣牺牲,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黎平的解放事业。另一名学员彭基政急中生智脱险,次日转回榕江。冲出的解放军战士与其余三名学员当晚摸黑来到茅贡寨边一户外出的农户家借宿,离开时还在他家的米桶盖上放了一些钱,第二天顺利到达黎平县城报到投入新的工作,10天后他们根据省委指示又撤离了黎平。

  四名遇害军大学员的简况分别为:

  童钧,男,1925年出生,江西贵溪人,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为三大队十三中队学员。随军进军贵州后,毕业分配到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1950年3月20日,在由榕江赴黎平协助建政剿匪途中,行至黎平县茅贡乡茅贡村岭快塘时,遭土匪伏击截住带到井壁老荒田杀害,光荣牺牲。

  王仲,男,1931年出生,江西万年人,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为三大队十三中队学员。随军进军贵州后,毕业分配到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1950年3月20日,在由榕江赴黎平协助建政剿匪途中,行至黎平县茅贡乡茅贡村岭快塘时,遭土匪伏击截住带到井壁老荒田杀害,光荣牺牲。

  邱成诗,男,1927年出生,福建建瓯人,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二总队(十七军随营学校),为五大队二十二中队学员。随军进军贵州后,毕业分配到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1950年3月20日,在由榕江赴黎平协助建政剿匪途中,行至黎平县茅贡乡茅贡村岭快塘时,遭土匪伏击截住带到井壁老荒田杀害,光荣牺牲。

  杨仕明,男,1926年出生,福建建瓯人,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二总队(十七军随营学校),为五大队二十二中队学员。随军进军贵州后,毕业分配到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1950年3月20日,在由榕江赴黎平协助建政剿匪途中,行至黎平县茅贡乡茅贡村岭快塘时,遭土匪伏击截住带到井壁老荒田杀害,光荣牺牲。

  四名遇害军大学员的历史遗留问题是:(1)由于1950年3月20日赴黎平协助建政剿匪的这八名学员是由军大五分校各队毕业分配来的,相互之间并未很熟悉,而且未牺牲的三名学员只到黎平县工作仅10天时间,根据省委指示又与县委干部撤离黎平回独山专区,然后分到其他县工作,黎平县对此事件和这批学员无档案记录,只是后来编写的党史资料记载有此事和三名牺牲学员名单,既不完全,也没有个人情况介绍。因此,遇害学员因人员定不准及无人反映成了遗留问题。这次调查走访找到了当时亲身经历唯一还健在的学员刘华生(三都县工商银行离休干部)和查阅了2003年编写的《二野军大五分校烈士英名录》进行核实,定准了人数人名。(2)据茅贡当地知情的老人宋光祯、梁相辉、龙永刚、徐老保等人回忆,这四名军大学员被杀害的地方——井壁当时是深山老林,野兽经常出没,土匪杀害学员后迅速逃离了现场,解放后原区、乡政府曾组织人到学员被杀害的地方挖找,一直未发现尸骨。遇害学员的遗体可能事后已被野兽叼食走,无法找着。

  调查核实清楚这此情况后,我亲自向县委写了专题报告,并向县民政局写了解决修建烈士亭资金的请示,得到了时任县民政局长石庆茂同志的大力支持,很快下拨了3万元资金。于是乡党委、政府选择在茅贡街头地扪叉路口边修建了一座烈士亭及烈士墓,亭子和坟墓都按当地侗族传统的风格修建,因无法找到烈士的遗骨,按当地风俗择黄道吉日到烈士被杀害的地方取了此泥土喊魂埋入墓中,立墓碑镌刻烈士简介,供后人纪念缅怀。之后每年清明,当地干部、学校师生和群众都到此为烈士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作者系黔东南州总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