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之名来历及行政区划沿革探考
◎ 廖尚刚
贵州建省,始于明永乐十一年,初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划境初步设置地方机构和派任官吏,后来又添设按察、巡抚等职,各级管理机构建制此后逐渐与各行省相同。
“贵州”,自古以来都是“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天”。过去,由于地理位置恶劣,有许多山区长年瘴气弥漫,加上人烟稀少,外来商人或军队进入这里,常常遇到阴雨或电闪雷鸣天气,仿佛置身于鬼哭狼嚎的环境中,这片沧桑的蛮荒之地因此被古人称之鬼方,或称鬼国。当然古人对“鬼国”“鬼方”和称呼,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认为贵州并非鬼方之地。早在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被蜀汉政权占有。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为名的最早记载。此后,“贵州”之称开始见于政府公文、史书,但所委派普贵的官名却仍为“矩州刺史”,州名仍曰“矩州”。然历史上因语音误称,而将“矩州”混淆于“贵州”之呼,这也是贵州省名的最早来历。直到元代,“贵州”二字才正式被人们认同。
贵州,溯其沿革,在唐尧、虞舜时代为荆、梁二州之地。商朝继夏朝后,过去的制度还沿袭下来。周武王以巴、濮、楚、邓为自己的南疆,时为属巴汉之地;周成王“合梁于雍”,将辖区改隶雍州。春秋时为楚国辖治,为黔中地。楚将庄桥奉命衔威王之命,从沅水而上讨伐夜郎,又征战云南。后庄桥在挥师凯旋中,因路途受阻,只好自立为王于云南;夜郎为自立的侯国,有许多部落国附属于它,其中且兰国就是受其管辖的诸侯国之一。秦昭王二十七年,更改楚巫黔中地置黔中郡。秦始皇统一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废除地方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置郡县。汉初为武陵郡,元鼎六年灭且兰,荡平南夷,开置犍为、牂柯、越膂、沈黎、汶山和益州6个郡。贵州在三国时,为吴与蜀汉分州之地,牂柯隶于蜀汉之益州。晋平吴后,牂柯诸郡则分属荆、益、宁3个州。刘宋篡晋,武陵王刘赞任郢州(今武昌)刺史,牂 柯、平夷、夜郎仍属宁州。在齐、梁时期,黔地建制没有变化,隶属武州。隋开初属庸州、牂州、费州,后改州为郡,派任梁州刺史。唐初置牂、义、光、矩、务、应、庄、播、费、夷诸州。贞观时期,置黔州都督府,后改置庄州都督府,管制诸州。景龙二年将庄州都督府改置播州都督府,癸丑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废,复以黔州为都督府,管辖诸州。开元二十六年,又于黔中置采访处置使,又隶诸州入黔中道,将多州设为郡。唐代宗大历年间置黔中经略招讨观察使,管辖诸州;大顺年间改属武泰军节度使。五代时为蛮荒之地,诸酋分据,自为刺史,初为羁縻诸州。北宋崇宁以后,朝廷开始在黔地开拓疆土,把所置的州郡与内地同等管理,后诸郡隶于四川夔州路。宋嘉定年间始置贵州经略安抚使,“贵州”一词在官方命名上开始出现。元初,诸多部落归顺朝廷后,置普定路、乌撒路和思州、播州等安抚司,改罗氏鬼国为顺元路,置宣慰司,定九溪十八洞,设州官、县官,并立总管府,听从顺元路宣慰司指挥管辖,置贵州等处长官司。其间,八番、罗甸隶四川省,普定隶云南省;元至治二年(1322年),改28个长官司为州、县。明洪武年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统辖贵州、龙里、新添等18个县;水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南、思州两宣慰司,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以贵州宣慰司为治所,改前隶四川、云南诸府州及宣慰、宣抚、安抚诸司归其统治;设思州、石阡、黎平、新化(后并入黎平县)、镇远、思南、铜仁、乌罗(后并入铜仁)8府,后增设贵阳、都匀、安顺、平越等府;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公元1413年3月3日),中央宣布成立贵州省后,辖治10府、9州、14县、20卫。
清朝初期,贵州省仍沿袭明朝建制。至康熙三年,水西、乌撒被平定后,置大定(今大方县)、威宁、黔西、平远(今织金县)4府,不久并入大定府,此后又将贵州省各卫并入州、县,或直接改设为县;雍正五年,清政府接受鄂尔泰建议,把遵义府从四川省划入贵州,划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入四川省,又拨广西红水江以北各地置永丰州(后改贞丰县)为贵州管辖,新置南笼府(今安龙县),再拨荔波入广西,还调整湖广管理的平溪卫为玉屏县、清浪卫为清溪县和天柱县来属。至此,贵州省域疆土始告完成。截至清末,全省共划分12府:即贵阳府、安顺府、都匀府、镇远府、思南府、思州府、铜仁府、黎平府、大定府、兴义府、遵义府和平越府。其中贵阳府辖3州(定番、广顺、开州)、1厅(今罗甸县)、4县(贵筑、修文、龙里、贵定);安顺府辖2州(镇宁、永宁)、2厅(郎岱、归化)、3县(普定、清镇、安平),都匀府辖2州(独山、麻哈)、3厅(八寨、都江、丹江)、3县(都匀、清平、荔波)、1州同(三脚屯);镇远府辖1州(黄平)、2厅(台拱、清江)、3县(镇运、施秉、天柱);思南府辖3县(安化、婺川、印江),石阡府辖1县(龙泉),思州府辖2县(玉屏、清溪);铜仁府辖1县(铜仁);黎平府辖2厅(古州、下江)、2县(开泰、永从);大定府辖3州(威宁、黔西、平远)、1厅(水城)、1县(毕节);兴义府辖1州(贞丰)、1厅(盘州)、3县(兴义、普安、安南)、1州同(册亨);遵义府辖1州(正安)、1厅(赤水)、4县(遵义、绥阳、仁怀、桐锌);平越府直隶州辖3县(瓮安、湄潭、余庆)、松桃直隶厅。
辛亥改革后,贵州的府、厅、州、县仍保持原建制,但统治者将与府同城的县移设到冲要之地。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按此规定,府、州、县一律改为县,设县公署,县官称知事。贵州重新规划县名,以3个等别划分。即:一等为贵阳、安顺、遵义、黔西、赤水、铜仁、安龙、兴义、大定、黎平、镇远、松桃、榕江、思南、婺川、威宁、毕节、正安、桐梓和盘县20县;二等为平越、石阡、都匀、紫江(今开阳县)、修文、镇宁、清镇、平坝、水城、织金、仁怀、绥阳、独山、施秉、江口、定番、贵定、龙里、关岭、锦屏、黄平、瓮安、思县(今岑巩县)、沿河、罗斛(今罗甸县)、紫云、平舟(今平塘县)、台拱、湄潭、息烽、贞丰、郎岱(今六枝特区管辖)、普定、荔波、天柱、德江、玉屏、龙泉(今凤冈县)和后坪(今沿河县)39县;三等为普安、兴仁、安南(今晴隆县)、广顺(今长顺县)、青溪、八寨(今丹寨县)、炉山、册亨、余庆、都江(今三都县)、省溪(今万山特区)、麻哈(今麻江县)、印江、三合(今并入三都县)、下江(今从江县)、剑河、丹江(今雷山县)、大塘(今平塘县)、长寨(今长顺县)、永从(今黎平县)、三穗和习水22县。
1914年,贵州省将尚未设立县治的县丞、吏目、巡检分驻地改设17个分县,即:以温水府经辖地置温水分县,隶属仁怀县;以凯里县丞地设凯里分县,隶属炉山县;以柳霁县丞地置柳霁分县,隶属剑河县;以洪州吏目地置洪州分县,隶属黎平县;以方村县丞地置方村分县,隶属荔波县;以郎洞县丞地置郎洞分县,隶属榕江县;以丙妹县丞地置丙妹分县,隶属永从县;以胜秉县丞地设胜秉分县,隶属施秉县;以正大营县丞地置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以四十八溪主簿辖地置四十八溪分县,隶属松桃县;改羊场塘巡检司为羊场分县,隶属郎岱县;改募役巡检司为募役分县,隶属关岭县;改捧鲊巡检司为捧鲊分县,隶属兴义县;改亦资孔巡检司为亦资孔分县,隶属盘县;改得胜坡巡检司为得胜坡分县,隶属威宁县;改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隶属黄平县;改远口巡检司为远口分县,隶属天柱县。这些分县虽负守土之责,但在政权统治上仍隶属本县领导。
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思县为岑巩、龙泉为凤冈、紫江为开阳、麻哈为麻江、罗斛为罗甸。全省81个县一直沿称至今,惟有各县当时的沿边区划或撤并或归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6日,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各省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贵州省开始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批准,全省共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即: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定番县,辖定番、贵阳、龙里、修文、息烽、清镇、开阳、罗甸、长寨、广顺等10个县;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安顺、织金、郎岱、关岭、普定、镇宁、平坝、紫云等8个县;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辖兴仁、兴义、安龙、盘县、贞丰、安南、普定、册亨等8个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毕节县,辖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等5个县;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桐梓县,辖桐梓、遵义、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等7个县;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县,辖思南、德江、婺川、湄潭、凤冈、后坪、沿河、印江等8个县;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平越县,辖平越、贵定、麻江、余庆、瓮安、炉山等6个县;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县,辖镇远、黄平、施秉、青溪、三穗、岑巩、台拱等7个县;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江口、石阡、省溪、玉屏、松桃等6个县;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黎平县,辖有黎平、榕江、锦屏、天柱、剑河、永从、下江等7个县;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独山县,辖独山、都匀、平舟、荔波、八寨、丹江、大塘、三合、都江等9个县。同年,撤销凯里分县,并入炉山县。1936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同年,贵州省撤销所有分县建置:赫章分县并入威宁县;亦资孔分县并入盘县;捧鲊分县并入兴义县;羊场分县并入郎岱县;募役分县并入关岭县;旧州分县并入黄平县;胜秉分县并入施秉县;柳霁分县并入剑河县;远口分县并入天柱县;洪州分县并入黎平县;丙妹分县并入永从县;郎洞分县并入榕江县;方村分县并入荔波县;正大营分县和甘龙口分县并入松桃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贵州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市由省直辖。具体方案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县,辖镇远、天柱、三穗、玉屏、岑巩、施秉、黄平、炉山、余庆等9个县;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独山县,辖独山、都匀、平塘、荔波、罗甸等5个县;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辖兴仁、兴义、安龙、册亨、望谟、贞丰、关岭、晴隆、普安、盘县等10个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毕节县,辖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纳雍、水城、赫章、威宁等8个县;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遵义县,辖遵义、桐梓、道真、正安、绥阳、仁怀、湄潭、习水、赤水等9个县;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松桃、沿河、江口、石阡、印江、思南、德江、婺川、凤冈等10个县;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榕江县,辖榕江、从江、黎平、剑河、三都、丹寨、雷山、台江、锦屏等9个县;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安顺、普定、镇宁、织金、平坝、长顺、紫云、郎岱、惠水等9个县;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贵定县,辖贵定、龙里、贵筑、清镇、平越、瓮安、麻江、开阳、修文、息烽等10个县。但此次调整尚未完全实施,贵州全省即已解放,国民党在贵州的统治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州、市、县历经多次的区划、调整和新建,使各地建制更加科学和完善。2016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遵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56号),撤销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以原遵义县(不含山盆镇、芝麻镇、沙湾镇、毛石镇、松林镇、新舟镇、虾子镇、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的行政区域为播州区的行政区域,播州区人民政府驻南白镇西大街53号;将原遵义县的山盆镇、芝麻镇、沙湾镇、毛石镇、松林镇划归遵义市汇川区管辖;将原遵义县的新舟镇、虾子镇、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和遵义市汇川区的北京路街道划归遵义市红花岗区管辖。至此,全省共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合计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5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合计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参考文献:
《贵州通志》《黔南识略》《黔书》《贵州清末民国时期沿革》
(作者单位:黄平县委党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