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指导 > 正文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充分发挥党史干部作用 全力助推新时代贵州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29 10:20:27 来源: 浏览次数: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充分发挥党史干部作用 全力助推新时代贵州发展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的报告,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

  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首要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党史界的首要重大政治任务。全省党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入研究,认真阐释,大力宣传,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积极引导贵州各族各界群众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坚定不移地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补齐贵州短板,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贵州力量。

  一、做好学习的先行者

  党的二十大以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表述、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党史工作者要先行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入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要从党的历史高度深刻阐述旗帜问题、核心问题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党章修改(新党章将“学习党的历史”“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写入党章)的重大意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一)深入研究领悟精神内核

  作为党史的记录者和研究者,党史干部要充分发挥党的干部的政治坚定性和历史研究者的理论创新性去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履行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问题,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通过学习和研究,深刻认识党的干部必需具备永不懈怠、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行;党员干部必须具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时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辛的努力,决不能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不断地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能够在新时代党史研究中开创新局面。

  (二)深化认识增强历史自信

  通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促使我们对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更加充满自信。学习历史可以推之将来,透过现象能看清楚本质,通过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充满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我们的自信,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自信,归根结底来自对党的伟大、正确并坚强有力的领导的自信。正是在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充分展现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增强历史自信,是我们紧盯目标任务,坚定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的压舱石。

  (三)不忘初心塑造忠诚品格

  党史工作者要通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深刻把握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深刻认识到必须要把“对党忠诚”牢记在心。忠诚就是忠于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成就,促使党史干部从心底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忠诚就是忠于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就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党员在入党时都进行了庄严宣誓。入党誓言就是初心,必须时刻牢记、终生无悔。忠诚就是忠于使命。实现共产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是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一个是阶段性要求,必须把二者统一落实到履职实践中。忠诚就是忠于组织。必须在内心深处把我们党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党组织不讲条件地服从、无怨无悔地付出。只有树牢忠诚意识,党史干部才能站稳立场,为党写好历史。

  二、作好精神的宣传者

  充分发挥党史工作“资政存史育人”作用,以“党史七进”为载体,积极投入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工作中。革命精神是时代的精神,革命精神回应时代课题,彰显了理想信念的时代性。党史工作者要运用党史研究成果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能让党员干部守初心、践使命,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从而形成助推贵州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理论研究出成果

  党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做好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党史部门要组织党史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新时代理论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举办党史干部理论学术论坛,鼓励干部撰写研讨文章,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到党史研究和政策宣传中。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党史创新研究,组织党史为现实服务工作创新项目评选,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党史工作创新经验。

  (二)干部培训提素养

  持续抓好党史干部全员培训。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党史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学习计划,做出具体安排。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通过“三会一课”“支部书记上党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为载体,以“我学党的二十大”为主题,组织党史干部以多种形式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干部谈体会、做承诺。党史干部是党的历史的记录者、研究者、宣传者和教育者,必须把党史干部队伍培训好,不断提升每一个党史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才能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的积极作用,绝不能出现党史干部在宣传宣讲中“以其昏昏,使人召召。”的现象发生。

  (三)集中宣讲抓成效

  党史干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以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为载体,全面融入党的二十精神,通过党史“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历史和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认识,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在宣讲中,要秉持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宣讲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勇气和力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党史生动案例喻事明理,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树立和宣扬正确的党史观,组织群众了解党的百年历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特别是要结合本地区的光荣的历史,把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来神与本地光荣革命传统结合起来,引导群众感悟党的伟大历程,传承红色基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 当好发展的实践者

  实践证明,只有清醒地认识世界形势,把握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党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博,强化问题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作为贵州党史工作者,我们要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上,立足本省红色资源,进一步研究和阐释遵义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实现理论创新,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及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黄金十年”的成效经验中汲取智慧,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一)心有勇气敢担当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止步,首先理论创新不能止步。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作为党史工作者,其基本任务就是记录党史,并实现理论创新。作为当代贵州的党史工作者,就是在当前贵州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发赶超的战略机遇期,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遵义会议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党史工作资政职能,挖掘新的时代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才能激发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以及每个人的强大内生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凝聚起贵州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起全省上下的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在新时代实现贵州的跨越式发展。

  (二)秉笔直书写党史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的一次大会,作为当代的党史工作者,我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研究者,必须把这段光辉的历史研究好、记录好。写党史,既要秉笔直书,又要讲政治,要正确处理好“秉笔直书”与政治两者的关系。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时代高度,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要用确凿的史料,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作为历史亲历者,当代党史干部要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时代脉博,为现实做好服务,必然要求党史撰写更要反映出实践的呼声,服从时代的需要。党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除真实记录和保存党的历史外,还可进行党的教育。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有的是历史的延续,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只有按照党史的特点和要求撰写,才能发挥更为直接、更具有借鉴作用。党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日益紧密结合的历史,是具有直接教育作用和借鉴作用的教科书,不但给人们力量和智慧,而且对于树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作为当代贵州的党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党史工作要义,既讲政治,又讲科学,还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突出特点,我们不仅要写好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的历史,还要写好党的二十大贵州生动实践的历史,切实为新时代贵州发展作好历史记录。

  (三)总结经验出智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伟大壮阔的奋斗史。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党的历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全党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加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抓好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当代党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贵州在中国历史上是贫穷的代名词,但是,当代贵州人奋力拼搏,久久为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各项经济指标挂末,到发展速度连年全国领先;从贫困人口全国最多,到彻底消除贫困建成小康社会;从“路不通、业不兴、人不来”,到西部省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数字产业增速连年全国第一,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等等,10年来,贵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近4000万贵州各族群众心中,这是“黄金十年”。作为当代贵州党史工作者,要把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好、释好阐,要把我们党在贵州领导进行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好,深入阐释好遵义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进一步挖掘好贵州各族群众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时代精神,为贵州发展出谋划策,为贵州党史续写辉煌。

  书写历史,正当其时。用鲜活翔实的史实反映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示党取得的伟大成就,用客观理性的分析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风范和优良传统作风,更好发挥以史强党、以史资政、以史育人、以史铸魂作用,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磅礴力量,贵州党史工作者必将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李朝军)